近年国家宏观经济怎么看 主要经济指标有哪些
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指整个国民经济或国民经济总体及其经济活动和运行状态,反映于众多经济指标中。研究清楚了经济指标未必会赚钱,但是把握住了宏观经济指标才有可能不亏大钱。今天,「顾问云」为大家介绍几个主要经济指标:
▎GDP
国内生产总值,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用更通俗的话来说,GDP体现的是某国家或地区的整体生产能力。通过GDP变动率,可以看到一个国家周期内的经济变化程度,是描述经济增长情况的重要指标。但GDP的高低并不能直接反映平均的、真实的国民生活水平情况,中间还有贫富差距和人口基数等因素。
中国2017年的GDP达12.24万亿美元,仅次于美国(19.39万亿美元),国家GDP中排名全球第二,超越了日本(4.87万亿美元)、英国(2.62万亿美元)等国家。而印度、印尼作为新兴发展国家,2017年GDP分别为2.6万亿美元和1.02万亿美元。
此外,中国2017年的GDP增速为6.9%,2013-2017年5年的平均增速为7.11%,领先于美国(平均增速2.17%)、日本(平均增速1.27%)、英国(平均增速2.24%)等国家。
▎PMI
采购经理指数,主要通过订单、生产、雇员、配送、存货等指标的动态变化来反映经济活动之外的周期状态。指数区间为1-100,50为指数荣枯分水线,指数在荣枯线以上经济扩张,以下则表示收缩。并且指数发布时间早于其它官方数据,被誉为“投资决策风向标”。
▎工业增加值
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反映了生产单位或部门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国家工业增加值为正,表示社会总财富正在增加,反之则在减少。
▎PPI
生产价格指数,反映企业生产成本变化的一种指数。若企业生产环节物价普遍上涨,PPI指数就会上升,企业因自身生产成本提高,但又不愿减少自身企业利润,就会提升产品出厂价,从而导致最终商品的销售价格上涨。
▎CPI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一般家庭购买商品和服务价格变化情况的宏观指标。它是度量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指标之一,但该数据具有一定的滞后性。CPI上涨的最直观表现就是物价普遍上涨,也就是说,你买东西更贵了。
▎M2
广义货币,M2=M1(流通中的现金+企业活期存款)+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M2结合M1同时反映现实和潜在购买力。如果M1的增长率在较长时间高于M2的增长率,说明经济扩张较快,活期存款之外的其他类型资产收益较高。这样更多的人会把定期存款和储蓄存款提出进行投资,使得商品和劳务市场普遍受到价格上涨的压力。
▎社会融资规模
指一定时期内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资金总额。它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该指标将成为未来货币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新增贷款
借款企业第一次向这家银行贷款,就叫新增贷款(包括企业偿还贷款后再次向银行申请新的一次贷款)。新增贷款数量的变化,反映了银行信贷供应能力,同时根据央行近期政策倾向,了解贷款流向,可对接下来的行业发展有一定判断。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向消费者出售消费品和向农村出售农业生产资料以及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直接零售的总额。消费品零售额不仅反映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实现程度,也体现了居民在该类消费品零售额的市场需求程度。
在2018年的经济数据中,消费增速出现了显著回落,今年前6个月的社零总额同比增速为9.4%,为2004年以来的最低值。海通证券研究所预测,靠房、车驱动的数量型消费已经走到了尽头,未来消费将会从数量消费转向质量消费和从物质消费转向服务消费。
▎贸易顺差
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额大于进口额的现象,说明国家在对外贸易中是净赚的。一定的贸易顺差,可推动产业发展、增加就业等,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过高的贸易顺差是一件危险的事情,意味着经济的增长依赖于外部需求,也会带来了外汇储备的膨胀,给人民币带来了更大的升值压力。
▎外汇储备
一个国家货币当局持有并可以随时兑换外国货币的资产。一方面可用外汇储备保证对外还债支付能力,另一方面,当本国货币被大量抛售,可能导致本币贬值时,可卖出外汇储备稳定本币地位。但是大量的外汇储备增长,就意味着国内要扩大国内货币供应量,进而带来通胀的压力。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是近年的低谷,会给人民币带来一定的贬值压力。
想要知道宏观经济走向,仅看以上的指标数据是远远不够的。想要了解这些数字所表达的含义,首先得明确方向(如二级市场)以及目的(如短期获利,则数据范围应在1-3月);其次,要结合国内外的政策走向,知晓大环境变化;最后,还需根据自己的方向和目的,补充其他平台相关数据进行交叉分析,如就业率、房地产指数、互金平台借贷规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