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怕乘坐飞机。但世事弄人,我的工作要求我经常飞来飞去。于是,如同职业习惯要求我们坚守关于投资建议和客户服务的纪律一样,我会给自己定下很多飞行的纪律。比如,只乘坐大航空公司的飞机,坚决不搭乘廉价航空,坚决不搭乘红眼航班;尽量乘坐大飞机,且务必换靠近走道的座位;如果是在柜台换登机牌,我会主动要求换到应急出口处,并告诉柜台我手脚麻利、身手矫健,万一遇上紧急情况,我相信我比飞机上“random walking”挑选的人能更快地配合机务打开应急出口;除非是国际航行,否则哪怕是北京飞海南,我都极少起身去上厕所,因为我担心飞行中的偶然颠簸会造成风险;当然,只要坐在座位上时,一定是扣上安全带的,并且扣紧;在起飞和降落期间,我永远保持清醒,不会打盹;我憎恨乘坐飞机时偷偷不关闭手机的人。有时候,在飞机降落时会很颠簸,我坐在应急出口的位置,正面坐着空姐。已经不止一次,我能感觉到对方其实能察觉我的紧张,然后,一脸美丽的淡(bi)定(shi)。

人为什么会害怕,是因为缺少信息或知识吗?一次,我和自己的一位美国朋友一起乘机从北京飞南方。他是牛津的硕士和芝加哥的MBA,曾在咨询公司做过航空公司的项目,号称对民用航空行业和技术比较熟悉。他感觉到了我的紧张,便跟我做了详细的解读,还说了一句我至今乘飞机也会念在嘴里的一句话:flights never crash。那趟飞机抖了一路,我连饭都没吃进去,他却睡得呼呼的。于是我开始认为,如果你真的了解民用航空的运作机制,知晓现代航空飞行器的技术常识,就不会紧张了。

直到某一天,另一个和我一起出差的兄弟是一个二级市场的投资老手,他投资过不少精密制造企业。他乘坐飞机比我还紧张。我跟他说了我的理论,告诉他如果你了解、并相信现代飞机的构造原理和技术,就可以缓解紧张感。因为,知识催生胆量。他却告诉我:很多飞机发动机生产线的资深工程师,是不敢乘坐飞机的。因为他们平时的训练非常老练和精确,仅凭耳朵就能听出飞机发动机是不是有了蛛丝马迹的问题。于是他们乘坐飞机时,往往发动机一转,就有种想赶快跑出去的冲动。接下来,两个老男人若有所思地一路相伴紧张,直到降落也没怎么说话。

在我们生活和生意的很多场景中,知识和胆量、信息与风险偏好,并不是简单的正相关或负相关。这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前者是客观的,而后者是主观的。也是因为再多的知识、信息,也无法穷尽纷繁复杂的现实,无法完全规避不确定性。更有趣的是,从人类认知规律的角度,知道的越少,所知道的不知道其实也越少;而知道的越多,往往所知道的不知道反而会越多。从一无所知、到一知半解,也许还是安全感和信心不断增长的过程;随着从一知半解、到深入了解、再到系统和复杂的综合理解,信心和安全感反而会出现下降的迹象。越多的知道风险的存在,越多的发现未知,反过来,会给决策者的心理带来越多的负担和压力。在这种局势下,如何抉择,以何种心态和方式应对不确定性,成为区别咱们凡人的一个维度。

有没有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在理财顾问这个行当里,刚开始干的人,什么都不敢给客户推,不是因为真不敢,而是因为不懂。干了几年后,读了名校学历、考了镀金证书,胆子指数级增长,信心十足,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套路纯熟,全部抡开,天天都在看项目、推项目。而干的头发开始发白的人,胆子却小了起来,不少人会建议客户配置以ETF为底层的资产组合,逐渐采用passive的投资风格,并高度分散客户的投资种类。这个现象,从微观的角度观察理财顾问如是;从宏观的角度,如果比较中国、新加坡、日本和美国等不同成熟程度的财富管理市场,也同样存在。从2015年到2016年,美国各类Wealth Management机构增长最迅速的AUM构成是ETF;而同一个时期在中国,是私募股权与各类非标债务融资。同样面对不确定性,同样只是获得局部信息和部分知识,中国市场的从业者和投资人,倾向于选择更加主动和大胆的投资。


继续延伸这个话题。我们都知道,人们的风险偏好不同,这并没有什么正确错误,只是一种主观选择。听起来很有道理,所谓risk tolerance,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可测度的数值。但在实际中,往往具有迷惑性。迷惑的关键在于,很多时候,我们会被看起来全面的信息和复杂的知识蒙蔽,而产生一种自信、有胆识的分析与决策。于是,交易对手会精心营造一种信息的全面感和逻辑推理的美感,以迎合我们的心理和思维习惯,让我们一边成为“专业”和“有胆识”的投资人,另一边却做出愚蠢的决定

这怎么理解呢?我们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来测试下。如果一个客户有1个亿,他要求他的理财顾问帮他挑选一支A股的股票去买,一年之内卖掉赚钱。这个要求可能是过分了点,我只是举个例子方便大家进入场景。面对这个题目,这个顾问会用到什么知识呢?来吧,把学校和各种考证时学到的关于公司估值的模型抛洒出来,把K线图打开看着波浪开始技术分析,把从利率汇率消费就业到行业板块细分市场的各种分析报告都打出来熬夜看,都没有错。Excel一定要有,PPT一定要高大上。

但另一个顾问会这么想问题:买哪只股票其实不是问题的核心。核心是:我该从谁手里买,然后又该卖给谁;是谁,今天不得不卖给我某一支股票,而又会是谁,1年内会不得不买走这支股票。夸张点说,如果刚才看这个示例时,第一反应都没有想到“对手盘”这三个字,那他关于中国A股的信息和股票投资的知识,不管如何精细和全面,都用处不大。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这句话的哲理,何止在于保护野生动物

这是个常识,自然也适用于中国的房产投资。知识与信息,本身并无有用或无用一说,如何简单且有效的组织知识和信息,才是关键。很多时候,我们会用华丽却无效的思考方式,加工全面的信息、和复杂而精美知识,用以支撑我们的胆量。其实,这与没有知识和信息的结果,并无差异,甚至更糟

得知我和伙伴出来创业之后,一个做Early Growth投资的好友找我喝咖啡。她很支持我们的选择。我问她:为什么,别人都说是寒冬,应该等两年。你自己不也说你近一年不会投钱了吗?她笑着回答:Naturally, while facing the same scenario, you always gonna say: Yes, let’s get this chance. Then I always gonna say: No, we don’t take that risk. You are a yes-man, but I’m a no-person. 我接着问,那为什么我们的投资人愿意投我们呢,他们胆子够大的哈。她又笑了:because this is the only thing you will do in the next ten years, but maybe just one of the ten things they would do in this quarter. 很多东西,其实不是敢不敢、风险偏好大不大的问题。

聪明的投资人,大多是胆小而智慧的。千万千万,别整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