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顾问如何选择职业 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明年春天,就是我来到独立三方财富管理公司的第四个周年纪念了。
简单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本科在北京学习经济学,毕业后招聘进入一家150多年历史的外资银行。HR之前告诉我,这是一个销售类岗位,需要帮助银行每个月获取若干个客户,工作内容包括获取新客户、协助客户开户存款,并在KYC后推荐银行的理财产品、保险年金、房屋按揭贷款。这份工作,一做就是几年的时间。
▎银行岁月
初入这家外资银行,感觉一切都非常不一样。银行虽然在北京开展业务,但一点一滴都散发着另一个时空的感觉,从你第一眼看到银行大堂,就能感觉到相对于中农招建有着浓重的历史感(也可能是因为小十年没有翻新的原因)。不过,从这些旧东西里也能看出当时的装修质量很讲究的。接触到同事之后,就开始对各种中英文混搭的业务术语不适应。因为这些术语很多仅限于口语,不能书写,不然和大家分享会很有意思。接着就是非常、非常、非常忙碌的工作,从早到晚你能忙得双脚站不着地,客户总会一个接着一个。客户走了,你要整理文件,不要出错,否则记Error。老同事教你业务的时候,一定拿本子记着,不然没人有时间三遍、四遍的教给你。还好我态度不错,当时教我业务的同事对我印象都还可以,他们大多数都成了我的良师益友。
现在回想起自己在银行接触的世界,这家银行就像是一台质量上乘、风控极其严格,但却四平八稳、笨重缓慢的精密仪器。在这个世界里,你能够体验到百年金融机构的做事风格,品味反思其中的行为逻辑、原理。这些从19世纪就逐渐积累到今天的银行习惯,会影响到你,或好或坏,一辈子。
这家银行的员工,大多数普遍明显的特征是审慎保守。这既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这就是一种味道。这个味道养成了之后,这个人,大概率上从工作到生活中,都不会捅大娄子(当然也很难给你个大惊喜)。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有时面临战略选择,传统银行人的表现会缺乏气魄和决断力。大家的考虑过于周全,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得图个稳妥。于是,等什么都凑齐了的时候,解放军都快过长江了(没错,你猜我现在的东家还有几个公司等着上市?)。
另外,银行的KPI考核也真是一绝,令人赞叹。现在回想这一点,才更能体会到庞大的百年企业依靠的不是明星员工和英雄首领,而是制度。要做到这一点,真心不易。日不落帝国虽然落了,但是这家银行的业务却遍布各个大洲,一项政策发来,等地球自转一圈之后,政策在各个大洲就落实了,就这么简单。这种不可思议的管理机制和约束力量,带来的是员工明确的行为规范、和完全可以预期的职业发展。于是作为其中一个员工,你就只需要做一件事:安心做好KPI。不过,思维比较活跃的人,就会感觉到自己变成了精密仪器里重复作业的螺丝钉。就我个人感觉,从事金融业务的公司,把管理做到不依赖人、而依赖系统,这本来是件好事情。客户把钱放给你打理也更宽心。这也说明其实我骨子里,还是传统银行的基因。
▎步入三方
机缘巧合,我几年前加入了一家国内领先的财富管理公司,做理财顾问。加入这家公司的那一年,正好是前雇主因为被控在美墨边境对洗钱控制不力,遭到巨额罚款,于是全球数以千计的职位被frozen。如今回头看,我加入这家公司时,它和现在比,简直就不是一个公司,恍然隔世。作为其中一份子,我看着这家公司从英雄草莽,一步步越来越体系化、制度化、国际化;尤其是品牌形象,高大上的发展速度更是惊人。
在三方工作的时间里,每一天都是新鲜的,这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你的客户不再是以往以老外和跨境业务为主的客户。如今的客户,来自全中国各行各业、各种背景。你的业务也不再是以往以约见客户,聊基金、保险;现在,你能够和客户沟通的业务及合作,几乎充满无限可能。总而言之,在一个新兴金融细分领域的高速成长公司里,只要你愿意付出相当的试错成本和勤奋,个人的发展是不被限定的。你感觉你不再是螺丝钉了,而开始有了坦克的感觉——面对什么,都可以碾压。
而相对于这个优点,在三方工作的缺陷也就出来了。一般而言,三方公司没有老牌银行成熟的管理体系,以至于你在做事情的时候,发现很多基础工作都需要自己完成。而且,只要有新业务,你就必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比如,这家公司的成熟业务,比如类固定收益的P2P、私募股权,它们在分工和流程上相对已经顺畅,做业务的时候较少遇到抓瞎的难题。但是,在其他一些另类投资或创新业务上,很多时候都需要把整个业务流程梳理一遍,有的时候甚至还没有完整的业务流程。这种感觉,没有经历过的人很难理解其中的槽点。
在成熟的外资银行,你需要做的是约客户、谈产品、签合同、录像。这些你完成的,只是整个分工链条的一块而已。而在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作为一个新的行业,从业人员相对年轻,同时缺乏经验丰富的中层管理者指导新员工,再加上企业基层的文化氛围不浓,你在日常业务中时常会发现自己是单兵作战,找不到操作标准和榜样范式。当时对于我这样的新人而言,确实也很打击积极性。
IBM一位老员工说过一句话:Unbalance brings chance. 我想可以翻译成:时势造英雄。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可能会再早点来到三方财富管理机构。因为只有在本身充满可能性的公司里,事业才会有可能性。一个和我同年毕业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朋友,当年放弃了另一家名头响亮的外资银行Offer,一直在我现在的公司从事风控管理,这么多年过去后,他从财务到事业都自由了,正在计划组建自己的普惠金融业务公司,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合理的信用贷款。
人做什么,其实都在付出成本,因为最大的成本,是自己的时间和激情。总是在防御downside,就是放弃了人生的upside。做金融的年轻人,就应该去有更多uncertainty的地方。
杨大壮
China FA Lab 特约研究员
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系,资深理财顾问,多年财富管理行业从业经验,先后任职全球知名外资银行和国内顶尖财富管理机构;累计服务客户超过500人,并为十多个高净值客户家庭提供综合投资规划和财富管理服务。
重点研究领域:理财顾问实务;投资咨询;家庭财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