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联4》的40亿票房,折射的是国内影视投资的痛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狄更斯《双城记》
《复联4》的票房已经突破40亿了。有些人拍手叫好,觉得国内观众的消费能力还在,但也有人觉得,国内的影视投资越来越难做了。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五一的4天小长假电影总票房达到15.11亿,较去年同期增长51%,单看前三天,总票房13.18亿的成绩和去年的10亿做对比,也提升了31%。当然,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以下简称《复联4》),毕竟80%的票房都是它贡献的。
今年以来,电影院线的票房情况并不太好。前四个月的总票房233亿,相较于同期的2018年241亿,下降了8亿,要知道,14、15年的时候,年度票房增速都在30%-50%,近两年增速有所下滑,但是也能维持百分之十几。
在今年平均票价有所提升的情况下,总票房还是没有赶上去年,不禁令人担忧全年的票房总量是不是要负增长。
票房情况不理想,导致了院线的经营情况不乐观。几大上市院线公司比如万达电影、横店影视、金逸影视等第一季度的营收及净利润同比均有所下滑。为了挽救惨淡的经营状况,影院们纷纷抓住《复联4》这棵“救命稻草”,一边提高票价,一边增加排片。
最终五一档的票房确实很喜人,但是《复联4》首映300块的票价以及80%的票房占比不禁让人觉得影院的吃相有点过于难看。今年初凭借《天长地久》获得柏林电影节影帝的王景春就发微博怒斥影院此种“不要脸”的行为。
在《复联4》压倒性的排片优势下,其余同期上映的影片肉是别想吃了,最多只能喝几口汤。但是可能让大家都没有想到的是,汤喝得最多的是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国产片只能用全军覆没来形容。这部毫无名气,没有任何宣传的黎巴嫩电影,靠着剧情与口碑成为《复联4》之外最大的赢家。
如果说《复联4》折射出的是院线跪舔的嘴脸,那《何以为家》就是给了影视出品制作方一个响亮的巴掌。
影视投资一直是高风险投资品类,笔者在之前的文章《烂片当道,8成亏钱,影视投资为啥这么火?》中曾经算过,国内院线上映的影片亏钱的占80%。这其中的规律你很难摸清,投资的影片能不能赚钱,好像更多看运气。
讲投资逻辑时,我们都说影视投资要选好作品,但实际上,内地的电影行业的口碑与票房总是呈现某种诡异的负相关。那些票房上10亿的,经常豆瓣评分只有5-6分,而8分以上的高口碑影片,往往在盈亏平衡线上挣扎。
但是从去年开始,我们看到了与以往所不同的一些现象。
往年票房TOP3的豆瓣评分都以6、7分为常见,而18年票房TOP3的影片,有两部的评分都超过了8分,这是非常少见的。
今年五一档《何以为家》的突出重围,也说明了这个现象,即影片质量正成为观众选片的重要考量,为烂片买单的现象会越来越少。而还没有认清这个事实的影视公司,只会逐渐掉队。
2018年都说是影视公司至暗的一年,从崔永元曝出“阴阳合同”起,一整个2018年,影视行业就没好过。据21数据新闻实验室统计,上市公司2018年净利润总额,传媒公司以-282亿元——唯一的负数排名倒数第一。
利润下滑这么猛,除了受到税收政策变化、资本降温、票房扑街等影响外,商誉减值也是导致业绩下滑严重的重要原因。
在各家公司发布的2018年财报中,很多影视公司都进行了商誉减值,比如长城影视减值3.77亿、奥飞娱乐减值9.44亿、华谊兄弟减值9.73亿、骅威文化减值12.97亿……
为什么这些影视公司有如此高的商誉?这要从前几年疯狂的并购重组说起。
国内的影视娱乐行业,和很多行业一样,经历了“前期发展→政策利好→资本热捧→产生泡沫→监管出击→泡沫破裂→寒冬来临”这样的过程。
2014年左右,是影视传媒行业的高光时刻,国家与地方出台多项有助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资本热钱涌动。据Wind资讯数据统计,2013年-2016年,影视业并购重组分别发生了29起、46起、88起以及逾70起,涉及资金218亿元、359亿元、435亿元和300多亿元。
这其中,有的是传统行业收购文娱公司意图转型的,比如高金食品收购印纪传媒100%股权、皇氏乳业收购御嘉影视100%股权、禾盛新材增购金英马72.38%股权、浙富控股收购梦响强音40%股权等,也有的是文娱公司之间的并购,旨在通过横向或纵向整合,打造“全产业链泛娱乐生态”,比如妄图成为“东方迪士尼”的奥飞娱乐,到2016年,其纳入合并范围的子公司多达67家,涉及玩具、动漫、游戏、影视、婴童用品等多个领域。
还有些巨头已经不满足于收购国内的公司,转而去国外“买买买”,比如万达收购了美国AMC院线,小马奔腾收购美国顶级特效公司Digital Domain,华谊收购国际领先的数字放映公司GDC等。
但实际上,大多数并购行为都是盲目扩张,借着当时文娱行业的热度,想要通过并购炒股价而已。
由于影视传媒产业轻资产的特点,并购时的高估值最终会形成商誉,归入财务报表之中,在业绩达不到预期时,就会面临商誉的减值。这就是2018年影视公司的利润清一色为负的原因。
并购重组的热潮到了2016年才逐渐开始得到遏制。当年9月,修订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实施;2017年2月,再融资新规落地;2017年8月,证监会强化并购重组的业绩承诺监管。此后,暴风集团、唐德影视、乐视网、万达院线、华谊兄弟等一众上市公司影视并购接踵失利,关于封杀影视类公司IPO的消息也甚嚣尘上。
泡沫就此被戳破。
到了2018年,就是崔永元的“阴阳合同”事件引发税务局出手,提高工作室税率并且要求补缴税款等举措频频下发,引发业内大地震。自此,影视行业的寒冬时刻算是来临了。
虽然是寒冬,但对行业本身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资本热捧下的行业注定是畸形发展的,这一点我们在区块链、P2P、共享单车等行业都看得很明白。
虚高的估值和浮躁的从业者最终总会冷静下来为过去买单。我们看到,华谊兄弟和光线传媒,作为业内排名前二的影视公司,现在的股价都较高点有非常大幅度的回落。
参与制作、出品的电影也不像前几年频频压中爆款,内地票房TOP3《战狼2》、《流浪地球》、《红海行动》均与他们无缘。尤其是华谊兄弟,2018年参与出品的影片共6部,总票房不足15亿(前一年这个数字是51亿),且因为高股权质押率深陷“跑路”传闻。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影视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在于内容,而他们恰恰忽视了内容的重要性,只专注于玩资本的游戏。
如果说之前电影公司们拒绝在故事上费心是因为觉得观众就是爱看烂片的话,那从2018年开始,他们终于要为自己过去的判断付出代价了。
对大部分从业者来说,和前几年比现阶段确实是寒冬,但是对有理想、有能力的新人来讲,这也可能是最好的时代。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2019年的《流浪地球》的导演,都是没有名气的新人导演,靠着过硬的口碑,逆袭成现象级影片。
在内容创作领域,做的是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生意,所以从来没有强者恒强一说,中小影视公司只要有好的内容,就有机会。
对影视投资来说,套路变少了,投出好内容的机会也更多了。大家都讲“价值投资”,想来影视行业的价值投资,就是让好作品赚钱吧。
我相信一切都在变好,正如开头引用的狄更斯的《双城记》中那段话:这是失望之冬,这也是希望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