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市场寒冬终将过去 财富管理产业会如何
2015年,是国家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元年,民众创业热情高涨。没有团队、没有产品,单靠一个PPT就找投资人融资并且还拿到钱的创业者比比皆是。那时,北京中关村200米长的创业大街,有40多家创业服务机构、700多个创业团队入驻,周边的咖啡馆坐满了聊项目、找投资的人。
彼时投资和创业都是不理性的。笔者曾就职于某投融资对接平台,看过上千个BP(商业计划书),大部分内容之简陋、粗糙,让你怀疑这是认真来创业的吗?
2016年,创业风口这个概念甚嚣尘上,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风口诞生,直播平台、共享单车、VR/AR、陌生人社交、现金贷等等都曾被推到我们眼前。创投媒体都希望自己最先感知到风口,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所谓的“风口”,多是投资机构大佬为了炒热赛道,寻找下一轮的接盘侠鼓吹的,剩下的风口都是媒体炒起来的。
这些风口当年融资速度和融资额都远超预期,两年之后我们回看当年的风口如今是什么样的?
曾经的“千播大战”,在没有资本护航的情况下增长乏力,难以盈利,秀场直播头部产品映客,在香港上市后,最新市值不足50亿人民币,与其2016年B轮估值水平相当,电竞直播平台的老大老二,斗鱼和虎牙都收编到腾讯爸爸麾下;
共享单车卖身的卖身,破产的破产,没有一个可以脱离巨头独立发展;
VR/AR使用场景受限,技术不够成熟;
陌生人社交除了陌陌,已经没人能在腾讯嘴里拔牙了,最近的子弹短信在一阵热炒之后也沉了;
现金贷受到监管机构的管控,小平台风控能力不够纷纷倒闭,目前成为掌握着用户大数据的大平台变现的工具。
到了2017年,由共享单车衍生出来的一系列“共享经济”(比如共享充电宝、共享雨伞、共享篮球、共享健身仓、共享厕纸、共享小马扎),马云首创“新零售”概念之后创业者投入到各种“消费型无人值守”(办公室货架、迷你KTV、自助健身房、无人便利店)项目之中。
看不看得懂已经不重要了,知名投资机构都已经入场。跟,说实话没看懂商业模式;不跟,反正已经投了很多打水漂的项目了,不多这一个。
到了2018年,频繁在眼前刷存在感的只有“区块链”了,创业者、投资机构都不再一步一个脚印地布局实体经济,他们在区块链的漩涡里做着一夜暴富的美梦。
自此,区块链之前的互联网有了新名词叫“古典互联网”,中国网民有了新的称谓“韭菜”。热闹了大半年之后,数字货币价格进入熊市,大部分主流货币都较高位有很大跌幅,区块链自媒体也被封禁了一批。炒币的终于冷静下来,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落地才刚刚开始。
中关村创业大街的咖啡冷了,道路两边的孵化器、咖啡馆大部分都关门了,曾经滚动展示投资活动的LED大屏现在也放上了面包店的广告,只剩下西少爷的窗口还有人排着队,原本忙着消费生意的白领们终于又落地回归质朴的肉夹馍。
2018年以来创投市场情况有多严峻?
据数据统计,每月新成立的公司数量从2015年一月份的将近7000家,降到不足1000家;月投资事件数量也从峰值的2500,降到不足1000。
曾经一个漂亮的PPT,一个新颖的故事就可以融资,现在投资机构需要你证明你可以将故事圆回来,亮眼的运营数据越来越重要,空有理念而没有实际产出则会被大部分机构拒之门外。
全民创业的1.0已经过去了,现在迈入创业2.0,即只有真正有创新的商业模式、颠覆旧有生活习惯,且有真正改变世界的决心以及相应的能力的创业者,才能够脱颖而出获得青睐。
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本身没有第一桶金、没有资源与人脉、没有职场管理经验,在创业成功这件事情上越来越难有说服力了。
投资端境况如此,那募资端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根据投中研究院2018年上半年VC/PE统计报告, 2018年前六个月的完成募集基金规模和数量大幅下降。完成募集基金规模折合341.12亿美元,同比下降74.59%;完成募集基金数量为425只,数量同比下降19.51%。
这种结果是多方因素导致的。
根据私募通数据显示,股权投资市场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四类:上市公司、投资机构、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和政府引导基金。
首先是今年整体经济形势走弱,中美贸易摩擦升级、股市重挫、债市爆雷等一系列利空的行情下,企业造血能力减弱,资金链收紧。
其次,以“资管新规”为典型,表明了国家在去杠杆方面的决心,导致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缩表,地方政府、国企、银行受影响较大,而上述都是私募基金的重要资金来源。
虽然“资管新规”开篇就指出:
私募投资基金适用私募投资基金专门法律、行政法规,私募投资基金专门法律、行政法规中没有明确规定的适用本意见,创业投资基金、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的相关规定另行制定。
但毕竟掐中了资金源头,不可避免殃及私募投资基金。
最后,私募基金本身收益不达预期也是影响新一轮募资的重要因素。从2015年开始,国内私募基金备案达到高峰,15年备案数量是14年近4倍。私募股权基金一般的期限是3+2+2(3年投资期,2年退出期,2年延长期)。到2018年,2015年成立的基金多进入退出阶段,核算下来这些基金的收益情况估计大部分都不乐观,成绩单不够亮眼则很难有说服力让投资人继续拿钱。
私募股权基金是强者恒强的一类产品,好的基金管理人在资源禀赋方面有很大的优势,他们给创始团队带去的不只是资金,还有品牌背书、企业管理方法输出、行业人脉与上下游资源等等。
越是头部的基金管理人这类资源的溢价越高,所以创业者也会优先考虑这些管理人的资金,加剧了马太效应的形成。所以你会看到TOP基金管理人评选,每年选来选去都是那几家,少有变动。
从出资方LP的角度来说,他们也不想只为高风险买单而迟迟看不到收益。所以现在一级市场就变成了这样的局面:股权基金都想在好项目那里拿到一点份额;LP也都想在好基金那里拿到一点份额。
在这样的形势下,留给中小基金管理人的时间更少了,15年赶着双创浪潮一窝蜂涌现的新基金管理人们,清盘退出一批是不可避免的,转型做FA、帮项目和大机构牵线搭桥可能是一条出路。
而资金端的窘境反馈到资产端,丝丝寒冷让原本众星捧月的独角兽企业也有点慌张。他们被拔得过高的估值已经骑虎难下,再往上抬少有基金能接得住,不抬,创始团队和上一轮入局的基金也不能接受,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寻求上市续命。2018年上半年共37家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而2017年全年只有50家。小米,美团、滴滴等国内仅次于BAT的巨头们开始纷纷提交上市申请。
不过2018年以来港股的行情也很“感人”,恒生指数由年初最高33000点,跌到26000点,行情不好投资人也都很谨慎,移动互联网新经济的概念已经不足以打动他们,小米的估值在2018年年初预期有1000亿美元,而实际敲钟时只有543亿美元,截至最新收盘价,市值不足400亿美元。上市前小米的老股交易有些以七八百亿的估值成交,至今已亏50%。
这都是此前国内一级市场过于膨胀、烧钱扩张、抬高估值、融资靠不停地炒概念讲故事的后果。以为扛到了上市,就能套利,但二级市场的繁荣也今非昔比了,截至目前,A股成交量处于近两年低位,超2000支股票市值不足50亿人民币。
可是流血也要上市,毕竟现在一级市场也不听故事了,投资机构们也非常需要现金流,这样他们才能拿着账面收益给LP们讲故事,让他们继续出钱。
在 “2018年洪泰春分大会”上,洪泰基金创始合伙人盛希泰讲了一番话:“钱荒,钱非常非常紧张。去年金融工作会议到今天是一个历史分水岭,日子一定会很难过。对投资行业来讲,会有很多机构募不到钱。对各位创业者来说,现在如果你需要钱,一定不要纠结于估值,先拿钱,下半年可能比以前任何时候都寒冷。”
每一个行业在去泡沫的时候都必然经历一次寒冬,寒冬过后,就是行业健康发展的新起点。我们应该很欣慰,像共享单车那样浪费大量投资人的钱制造城市垃圾的情况以后不会再出现了,股权投资也将迎来均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