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可以落户了?户籍制度改革没你想的那么容易
6月17日,国家发改委召开6月份定时定主题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今年将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打通在城镇稳定就业居住5年以上和举家迁徙的农业转移人口等重点群体的落户通道,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确保有意愿、有能力、有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应落尽落、便捷落户。
前两天,发改委在新闻发布会定了调:租房也能落户,这是4月份《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发布后的首次明确指示。对此,在外务工的劳动者们纷纷喜笑颜开、奔走相告。
那么,新的制度到底会带来什么变化?产生何种影响?为什么人人喊打的户籍制度改革这么难?本文来为大家做一个简单的解读。
户籍制度存在的意义与弊端
此次户籍制度改革要从户籍制度存在的意义讲起。
我国的户籍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主要起到调配人力资源的目的,随着计划经济的废止和市场经济的繁荣,户籍制度的缺陷就逐渐暴露了出来。它限制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其所代表的 “地区资源享用权”让非本地户籍的务工者在公共福利方面遭受非常大的不公平,包括但不限于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生育、养老等等。
随着近些年户籍制度的改革,弊端已经减轻了很多。比如身份证、护照、签证、港澳台通行证等重要证件不再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办理,医疗方面,正常缴纳五险一金的可以享受同样的医疗保障,养老金方面,也是看缴费时长而跟户口无关……
所以就目前来看,户口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买房、买车,二是子女教育。
在买房方面,较大型的城市对于非本市户籍的人多有一些限制,比如北上广深四地,本地户籍随时可买房,限购两套,而非本市户籍需在本地连续缴纳5年社保才能买房且限购一套。买车也一样,北京上海等地都有居住证+社保的限制条件。
而说到第二点,子女教育,我认为这是户籍制度最大的代价。
据民政部口径,截至2018年8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留守儿童697万人,这些孩子的父母去发城市打工赚钱,由于没有城市的户口,所以孩子不能在那里读书上学,只能留守在农村。他们可能由祖父母照顾,可能由各种各样的亲戚照顾,甚至可能没有任何人照顾。这群孩子被称为“被中国经济奇迹丢下的孤儿”。
对于外表光鲜的北上广白领来说,在此事上也仍然充满了无力感。笔者在北京工作,当问到周围的朋友为什么这么想要北京户口的时候,大部分给出的理由都是为了孩子。
正是因为户籍制度所捆绑的对各种稀缺资源的垄断,造成了非常大的社会不公平,所以户籍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户籍制度改革带来哪些变化?
4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印发《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引发了大家对户籍制度的大讨论。
此次户籍制度改革一方面放宽大城市的落户条件,让更多的外地人有落户的可能:
在此前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下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已陆续取消落户限制的基础上,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
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
超大特大城市要调整完善积分落户政策,大幅增加落户规模、精简积分项目,确保社保缴纳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数占主要比例。
城市政府要探索采取差别化精准化落户政策,积极推进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落户。
允许租赁房屋的常住人口在城市公共户口落户。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Ⅱ型、I型、超大特大城市的具体划分可见下表:
另一方面,对于无法落户或者不愿意落户的人群也以“居住证”为载体,给予更多的社会福利,逐步扩大居住证附加的公共服务和便利项目:
2019年底所有义务教育学校达到基本办学条件“20条底线”要求,在随迁子女较多城市加大教育资源供给,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
全面推进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提高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线上结算率,推进远程医疗和社区医院高质量发展。
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扩面,指导各地区全面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强化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推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扩面提质。持续深化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租赁住房试点,扩大公租房和住房公积金制度向常住人口覆盖范围。
合理发展城镇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充分考虑婴幼儿随迁子女的照护服务需求。打通各地区各部门数据壁垒,提高公共服务供给便利性。
城市政府要向已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但未落户的农村贫困人口,优先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等基本公共服务,并加大与农村贫困人口较多地区的劳务对接力度。
——《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
这些措施降低了户籍壁垒带来的不公,有利于创造更加公平的市场和社会环境。
2019年1月29日,由国家卫生健康委流动人口服务中心等发布的《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蓝皮书: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No.1》显示,流动人口数量最多的城市是上海、广州、深圳、北京,其中上海、广州常住流动人口在900万以上。苏州、天津、杭州、成都、宁波、佛山、东莞、郑州等流动人口也超过300万。
这些城市大多为I型以上城市,虽然说“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但主要受惠的还是高学历人才。6月发改委的新闻发布会,给2.8亿缺少基本保障的农民工放宽了落户通道,这是真正惠民的举措,只是希望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不要走样才好。
户籍制度的改革到底有哪些影响?
户籍制度改革会加剧城市分化。
户籍制度改革会加速人口流动,高学历的优质人才会朝着I型和大型城市转移,普通人则更多会流向没有落户限制的II型城市,对三四线城市来说,工作机会少,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等不够发达,对人口的流入会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而这种人口的流动首先影响的就是房价,毕竟购房资格与户籍是强绑定在一起的。
西安自2017年3月1日“三放四降”放松落户条件后,两年落户高达百万。随着有户籍人口的快速攀升,西安的房价也水涨船高,2017年2月至2019年3月样本住宅平均涨幅为37.0%,而同期百城涨幅仅12.0%。
但是,房价的上涨使得劳动力的生活成本上升,反过来会阻碍劳动力的流入,这与政策的初心是相违背的,所以,坚持“房住不炒”仍然会是调控的主调,西安也不会延续过去的涨势。
户籍制度改革难在哪?
户籍制度改革说得容易,做起来却非常难。这主要是因为户口上所依附的社会福利太多。户籍制度与其他制度盘根错节,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的制度基础。人口的涌入会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带来非常大的影响。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马晓河表示,根据对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公共服务的各级财政投入测算,实现从2017年到2020年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目标,各级政府需要承担的公共成本总额约为3.9万亿元,人均成本约为13万元。
比如,每转户3个农业转移人口,需要解决1个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的落户需求,这就使得当地的教育资源有非常大的压力。
究其根本,还是在于资源的稀缺。这种稀缺不是短期能够解决的,对地方政府会是非常大的考验。
所以,户籍制度改革任重而道远,不能一蹴而就,只能逐步调整。相信不久的将来户籍制度只会是人口统计与管理的工具,而不是社会福利的垄断者。
参考文献:
《“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公共成本测算》,马晓河
《人口往哪流动?除了北上广深,还有这些城市外来人口占比超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