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权投资有哪些坑 如何避免这些问题?
现实很紧迫,赚钱赚不到,房子炒不动,投资怕被忽悠。急需资产增值怎么办?那就来点儿
投资股市是市场鼓励支持的方向,加上宏观经济政策大环境也配合,所以至少投资逻辑100% ok。但有一点,在投资股权产品时,以下几个问题,你真的搞清了吗?
误读1:VC一定比PE收益高
VC叫创投,PE叫私募股权。VC指天使、A(最多到B)多一点,PE指C、D、Pre-IPO为主。所以直观的理解是投得越早,赚得越多。表面上看,VC回报比PE高,但实际VC基金和PE基金回报差不多。
(数据来源:私募通)
误读2:跟一个基金投资比FOF投资收益高
跟一家GP投资,风格比较统一,项目较集中,收益机会看上去挺高。但一家GP或者一个基金通常波幅较大。大部分单一基金标准差可以达到25%,实际离散率也较高,而且即便最优质的基金公司也难免有失手项目。
但FOF投资可以通过优选基金、分散行业、投资轮次等分散风险。如欧美股权市场,50%以上投资是通过FOF形式实现,FOF精选前25%的投资基金,最后预期年化收益也会高过25%,在中国数据会更高。
(数据来源:私募通)
误读3:PE投资回报空间有限
VC投资可能在融资过程中退出,失去后面的收益机会。但PE投资,很多以IPO和并购形式退出。更具体一点说,以美国为例,1980年到2005年,前四分之一的PE公司获得了39%的年化收益率。而在中国,去年股权投资支持的国内企业上市回报是10.65倍。
误读4:pre-IPO了就能分分钟要实现回报
IPO是个“旷日持久”的事情,要论及回报的话,要看pre-IPO的进度。通常国内企业上市,从申报到发行,需要2-2.5年,而且上市后还有解禁时间。所以pre-IPO不是“明天就要赚大钱”的意思。
误读5:TMT有泡沫是不好的
虽然TMT行业有泡沫,但仅限在个别领域。TMT、互联网+ 等是非常广阔的概念,也是一个细分领域极多的板块。举个例子,BAT三巨头出现十几年了,但还是陆续涌现出很多数十倍回报的股权项目。因此,股权投资,不可一概而论,不唯历史业绩论,不押宝一个板块,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分散投资,才能做长期赢家。
误读6:签对赌协议就有免死金牌
签了协议,表示对企业运营、发展、盈利实现、IPO都有较明确的预期,这点没错。但对赌协议不能保证一家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也不能影响相应行业的政策变化。所以,签了,表示企业有信心让投资人更安心,但不可单押注在这件事上。
误读7:核心团队都会跟投
在美国很多这样做,不过国内市场尚不成熟。目前半数以上GP核心团队自愿跟投,只有少量强制跟投。
误读8:股权投资不收管理费
“好股权投资服务都收费”,便宜的不是馅饼而是陷阱。事实上根据清科最新数据:约80%企业会收取2%或以上管理费;约90%机构会收取20%或以上报酬。
误读9:股权投资有数十倍回报空间
股权投资是价值投资,最好寻找价值洼地,这个逻辑对。但是优秀企业,在这么广阔的股权投资环境下不可能找不到钱。另外,优质企业的估值很容易跑高,目前股权资本追逐的企业,一半左右估值在10-15倍区间。
误读10:股权投资的结果靠运气
优质股权机构通常有十余年甚至数十年历史,感受过市场冷暖,IPO关闸,坚持下来的都不是一般战士。一般历史悠久的股权机构投资经验很丰富。而且一家股权机构在投资时,会涉及到投资策略、行业判断、风险控制、管理能力等方方面面。因此如果看国内前四分位的股权基金,表现会比后四分位的足足高一倍。
(数据来源:私募通)
了解了这些,看股权产品时会更客观。不过这些还不够,我们下次再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