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沫破碎、监管严打,这类资产还有投资价值吗?
最近的一些报道显示,由于新兴国家自身经济状况堪忧,一些国家的居民已经越来越关注数字货币,比如阿根廷的通货膨胀严重,导致本地投资者倾向于持有比特币,又如阿富汗、突尼斯、乌兹别克斯坦目前正在考虑发行比特币债券的可能性。
数字资产研究机构Delphi Digital最新报告也指出,尽管不少专家认为数字资产和传统金融是独立的两个体系,但宏观经济发展疲软的现状或许会成为推动加密货币行业不断发展的一大利好。
疯狂的泡沫时期已经过去,现在让我们重新理性看待数字货币作为金融产品的投资价值。
近乎所有保值增值的产品
都是人为发明
无独有偶,近乎所有保值增值的产品都是人为发明。从票据到股票,从商品现货到实物期货,从单一品种到多重衍生品,从标准化产品到另类资产,各种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不断创新。
数据科技时代孕育了基于网络、运用剩余算力获得的再生产价值:数字货币。这似乎类似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只不过“压榨”的是机器算力的价值。怎么理解?这是一种“具有高流动性的另类资产”,这种资产同时具有权益性质(类似于股权)以及流通属性。引用朋友常说的一句话:代码即法律,隐私即自由,计算即权利。
但这样说的话,数字货币就值得投资么?又应该如何投资呢?我们先来看一下数字货币市场当前的状态:目前全球共有2891个数字货币币种,总市值超过8000亿元人民币,交易所共391个。
当把数字货币纳入我们的资产管理组合的时候,需要从几个维度分别衡量:
数字货币价值几何;
数字货币在资产配置中的意义;
数字货币配置中自己的角色;
数字货币的收益来源、投资优劣势及风险识别。
数字货币有什么价值?
前面的基础条件已经阐明,数字货币是基于机器能源的消耗所产生,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挖矿”。那么数字货币的价值是什么呢?我们类比日常的货币。
回到社会生活的应用场景,等价交换的前提是对不同商品或以货币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价值具有共识,那么数字货币同样具有相同的概念基础,即能源、机器算力的消耗以及人们对某一种数字货币的共同认知,构成了这种数字货币的价值。
同时,类似于货币属性,数字货币同样被用作价值传递的介质,其共识是实体产业区块链化的高效通道。此处我们需要理解,针对特定实业或资产所发行的数字货币,其除了流通属性外,投机工具的属性更为显著,这点类似于股票,甚至还具有商品属性。
数字货币在资产配置中的意义
在社会层面,具有共识价值的数字货币会被用以投机或进行资产配置,因为他们可以被认定为虚拟世界中的有形资产。在经历了2017年比特币价格暴涨暴跌、ICO乱象、以太坊暴跌、比特现金分叉大战等等诸多事件后,数字货币真正的意义在逐步清晰。
▎资本的储备,为更多应用场景的进入做准备
2018年数字货币场外交易市场中频繁出现了各个大投行大机构的名字,并且多以大量买入为主。当“挖矿”红利不再,单一币种价值的交易量减少,那么更多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结算(含跨境)、信用管理(含跨境)、公司治理、日常应用就会生根发芽,而他们的价值体现无可厚非都会与现有的主流数字货币形成对照。
▎更多应用场景的介入将规范化数字资产定价
各种数字货币普遍活跃于二级市场,而数字货币真正的用武之地是实现真正的权益区块链化,或权益数字货币化。当前包括美国的Entoro在内的一些投行正在帮助新兴国家的基础设施例如风电等实现价值区块链化。
以此为例,在相对完善的电力竞价市场中,其电价的博弈无异于发电量所发行的数字货币的博弈。而这种流动性绑定的方式便给了这种数字资产更加明确的价值来源与价值升值空间。此类资产的配置将有助于实际社会生活的商业关系。
▎借贷应用流动性通道、增信新举措
在数字资产与货币兑换时、在货币与货币兑换时、在进行金融结算时、在信用证、汇票等信用兑付时,对配置有大量主流数字货币,以及基于特定用途的数字货币发行方来讲,将可通过区块链及对应业务的数字货币加速信用兑付以及资金融通。
区块链因不可篡改的特性,对银行等金融机构而言,可以增强监管监控,减少运营成本。对非银机构而言,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商业路径。
理解数字货币配置中自己的角色
在配置数字货币时,首先考虑的是以什么作为基础资产?即自己的角色,金本位还是币本位,即收益最高还是持币最多?
目前在数字货币市场当中,币本位一般是以BTC作为底层资产,以其它数字货币作为标的资产,这考量的是到期收益时,账户中BTC的数量多少。
金本位则是以USDT作为评价资产,因为原则上1USDT约等于1美元,因此以金本位为投资原始逻辑的话,USDT便是主要的衡量标准。
在此可以明显看出,数字资产与传统货币在资产管理上是基于两个不同的网络进行的。在区块链网络中,BTC的持有量是重要的衡量指标,因为根据创始逻辑,只有2100万个BTC。而如若投资人希望以法币作为结算单元,那么在初始持有BTC时,便需要承担BTC标的资产的价格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数字货币的收益来源于什么?
是否能满足财富保值和增值的目的?
基于投资人在数字货币投资中的角色设定,投资收益的汲取更加看重投资时的策略选择,从交易标的、交易模式、交易频率以及交易策略等因素综合考量。在一些优秀的数字货币资产管理团队的带动下,适应这个市场的策略能够为投资人带来相对稳定甚至较高的收益。
由于数字货币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尚在探索,数字货币价格高波动的情况下长期持有单一币种并非优选,因此短期配置数字货币以追踪交易量及对冲各币种的准高频交易为策略方案;中期配置以稳健型币种组合的主动性管理作为主打方案;而在长期配置中则更要注重对市场大盘的认知,强调跟随与被动性管理。
例如加拿大的Questflex团队将数字货币量化交易的不同策略选择组成基金,供投资人选择,其对风险的管理亦非常严格。该团队2018年全年成长型基金累计收益65.07%,稳健型基金累计收益16%。同时Questflex还拥有被动指数基金,以BTC为对标基准,根据市值平衡投资组合权重,此指数基金一般可在牛市中表现优于BTC,但熊市中表现不及BTC。
Questflex更加注重研究主动管理组合基金,以BTC和USDT为对标基准,利用深度强化学习来拟合投资组合。这种模式的根本在于按照不同权重、选择不同标的,按照固定数量的标的组合形成ETF。在进行了回测及各项策略测试后便可适用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人。
从Questflex团队的例子中,读者应该能够体会到数字货币资产配置中的交易标的、交易模式、交易频率以及交易策略综合考量的重要性。
对比其他资产,有怎样的优劣势?
数字资产具有权益性质(类似于股权)、流通属性以及商品属性。由于数字货币正处在一个过渡发展期,就比特币而言,因其具有长期通缩属性,也就相对保证了其价值存在。但以往的过程中数字资产并未形成对实体产业与社会主体的强映射关系,因此包括比特币在内,以往我们看到的更多是其交易属性,流通属性。
以往发行的数字货币一般有以下优势:
1. 透明度高,基于区块链技术,所有交易被保存且无法篡改;
2. 远离通胀,以比特币为例,总量恒定,无法超发;
3. 可移植性,非实体货币,非实体资产,空间转移存在很高的可能性;
4. 更加安全,保密机制复杂且难于改变。
劣势是这些:
1. 区块的产生是时间和算力的堆积;
2. 缺少实体产业对接,数字资产的产生多源于“挖矿”,其价值基本等价于电力的消耗,但鲜有以数字资产作为结算工具的案例,价值缺少依赖;
3. 丢失不可恢复,由于密码系统的复杂,包括助记词、密钥很长,很难被记住,因此如果钱包丢失便很难再找回;
4. 交易无法追踪;
5. 总体量有限,相比于全球货币市场及各类金融衍生品市场,数字货币市场仍然很小,比特币总市值接近所有数字货币总市值的50%,因此攻守可分,亟待开拓以权益价值为基础的数字货币体系与市场。
投资加密货币,需要注意哪些风险?
1. 数字货币的高波动率是一般投资人最难以付之策略的地方,在24小时全天候的市场中,币价在5分钟内就可能波动超过5%,属于高风险资产。
2. 与法币的结算交易存在一定安全风险与不确定性。
3. 2891种数字货币,种类多,需要识别有价值的币种。以主流币种作为基石,将小币种纳入资产组合,并根据其历史表现决定其比重。
4. 在交易数字货币时,由于公链网络速度的限制,交易的时间可能比较长,因而交易时所支付的矿工费用不等,可能导致较高的交易费用。也会存在发行主体对交易费用多次规定的情况。
5. 监管风险,执法机构在未完善金融科技监控系统时,会缺乏监管机构的干预,形成监管风险。
总结
最后笔者希望用米塞斯货币回归理论对货币的诠释给大家提供一个思考的出发点,方便大家将数字货币纳入自己的资产配置中时,想清楚如何选择标的、如何辨别风险、如何管理风险。
米塞斯解释了为什么货币有其自身的需求,根据米塞斯的观点:货币在历史上是在易货经济中对货币商品的需求之后产生的。在易货经济中出现的货币必然需要一个已经存在的商品价值,这个商品价值是对潜在货币的直接需求。那么数字货币的价值产生在哪里?